3)第二三零章 密奏入京_回到明朝做昏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最快的速度送到京师,到了那个时候,天下的事情自然就瞒不过陛下。”

  朱由校听到这话之后,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。

  果然没有猜错,他们还真能够想到这个上面去。

  朱由校点头说道:“爱卿说的有道理,或许这是一个好办法。”

  事实上,在大明朝密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,只不过拥有密奏权限的人并不多,基本上就是东厂和锦衣卫,还有就是朝中的一些重臣。

  他们可以在见朱由校的时候。把他们写好的题本直接呈给朱由校,可以不经过内阁。

  只不过这样的做法是坏规矩的,通常不会选择这么做,臣子们上了题本还是要经过内阁的,只不过消息就瞒不住了。

  无论是内阁还是通政司,甚至是司礼监,就像一个四面漏风的破房子,什么东西都没办法瞒得住。

  对此朱由校早就不满意了,这也是他要改变的一点。

  想要改变这一点,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,因为有后世的经验可以借鉴。

  在清朝的时候,为了改变这种制度,为了削减内阁的权力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,它的名字叫做奏折。

  奏折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,以后普遍采用,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。至清亡废止,历时两百余年。

  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,因用折本缮写,故名“奏摺“。也称“摺子“。奏折页数、行数、每行字数,皆有固定格式。

  京内外官员,不论官职大小,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,即使是微末之员,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,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。

  奏折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保密。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,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,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。

  第一,撰写人须亲自书写,一般不许他人代笔,写成后不得外传,否则治罪。

  第二,由宫中制作皮匣,配备锁钥,发给具奏官员,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。

  第三,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,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,交内奏事处,直达御前,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;一般官员的折子,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,由他们代呈。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,雍正帝阅毕,作了朱批,折子由原渠道发回。

  第四,收回朱批奏折。

  第五,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。

  由于奏折免去了中间环节的传递,又采用廷寄方法,不但能迅速递到皇帝手中,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,又可直接发还上奏官员,马上付诸实行,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,给清朝的政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。

  同时,由于奏折都是秘密进行,于是在直省督抚与司道之间、地方与中央、内廷与外廷之间,除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之外,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。

  大臣相互告密,皇帝的耳目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