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零六章 渭北农村行_渭北上门女婿后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火过一个元旦、春节。

  王晓美说:好啊,不过我不能白要你的,多少钱一盆?

  雪雪俏皮地笑笑:大姐,我这花只送人,不卖钱的。

  德仁说:人家种的花,国庆前卖了1000多盆,挣了5000多元,哪儿在乎这一两盆呢?

  王晓美一本正经的:张老师。话可不能这么说,人家养花赚的钱再多,也是辛勤劳动所得,一盆花值多少钱咱还得付多少钱嘛。

  这时,旁边的厦房里传出一阵粗壮的叫声——“哞儿”,众人走近看时,一头膘肥体壮的大黄牛,一边吃草,一边甩动着尾巴驱赶蚊蝇。也许它一个圈在这里有点寂寞,也许它吃草吃得有点高兴,也许它听见客人说话的声音,就想有一点欢迎的表示吧,它扬起头来,又长长地“哞”了一声……

  中华兴奋地:这是我爸花150元买下队里的大黄,除了耕地,还能拉车,关键是我养花需要有机肥料,咱就当是买了一台造粪机器。

  在一片笑声中,大黄凑热闹地又“哞”了一声……

  说话之间大家走进屋里,听说要调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情况,赵中华问要不要请村长来,室主任说:住在一个村里,基本情况你们都清楚,不必麻烦村长,你们介绍一下情况就行了。

  大家坐定,雪雪端上香茶,一人一杯。中华说:承包以前,队里控制得很严,匠人一律不准外出,各种经营都当作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判。现在好了,木匠、铁匠、鞋匠、小炉匠出门挣钱去了,豆腐坊、裁缝铺、食堂、小卖部开张了,人们挣了钱,日子慢慢红火起来。

  德仁说:中华,你靠养花先富了起来,也算村里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了。

  中华高兴地:多亏德仁哥的帮忙。再说,人们劳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过去夏收,拖拖拉拉,磨磨蹭蹭,要忙一个多月。今年夏收,人们龙口夺食,收割、碾打、晾晒,快了又快,六七天就把麦子装进包里。

  从来没有到过农村的室主任疑惑地瞪大了眼睛:一样的劳动,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?再说,过去不是经常提倡爱社如家吗?

  中华思索着:自私心理呗。农民的思想觉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,缺乏集体观念,强行把他们捆在一起,牛行马不走,干活磨洋工,一个哄一个,产量越来越低,日子越过越穷,社员想爱农业社也爱不起来呀!

  大家苦笑着,雪雪埋怨了:中华,你不说话,别人不会把你认成哑巴。

  德仁说:雪雪,别有什么顾虑,我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,就是想了解一下农村的真实情况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