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875章 诸葛亮的答卷_玄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算是触碰到天花板了。

  徐州州学的课程,并没有涉及到真正政治领域的内容,更多的东西,应该是他接触了政治之后才能掌握的。

  甚至于刘备是打算把诸葛亮当作亲传弟子来培养的。

  但是诸葛亮在西域篇的末尾写下的这句话,让刘备有点意外。

  似乎在徐州的生活之中,诸葛亮已经注意到了农民的苦,并且产生了一些思考,和之前的经济手段还进行了联动,得出了一般人所意想不到的结论。

  很朴素的结论,其中蕴含着他的政治理想,以及对普罗大众的同情。

  他出身官宦家庭,家族不算大富大贵,但也绝对不是大负大跪的东汉草民,他的生活是有保障的,东汉草民与他的生活水平相差了十万八千里,正常情况下,他也不太能接触到底层。

  那么这份情绪和这样的思考是如何诞生的呢?

  刘备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,之后有机会,他要单独召见诸葛亮,与他谈一谈,看看十九岁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主义者。

  西域篇诸葛亮也得到了满分。

  而在扣分的辽州篇中,诸葛亮的回答中规中矩,侧重点在军事方面,而在农业方面,诸葛亮的看法和正常人一样,都不怎么看好辽东之地的农业潜力。

  所以他认为朝廷开拓辽州的主要目的是军事,是为了防范诸如东部鲜卑、乌桓、高句丽等敌对势力的重新崛起,以确保幽州无虞,所以才出兵辽州、开拓辽州,并且将所有敌对势力全部扫平。

  辽州属于幽州的屏障,应该和之后朝廷打算大力营建幽州有关系。

  至于农业方面,诸葛亮认为辽州苦寒,地广人稀,发展农业的潜力不是很大,能承载的人口也不会很多,只要能维持在一定规模的生产条件之下保证辽州的稳定,那就足够了。

  更多的投入是没有必要的。

  扣分点就在这里。

  阅卷官秉承刘备的开疆拓土思想,认为每一寸国土都很有必要,能开发就要尽力开发,不管是不是这样做,但是一定要这样说,这才是政治正确。

  诸葛亮说更多的投入没有必要,这就是政治不正确,虽然其他地方写得很到位,但是最后的结论不对,所以,扣了十分。

  对于这个理由,刘备思虑片刻,提笔否决,然后红笔朱批,把这十分还给了诸葛亮。

  他说的对。

  除非气候变迁,否则东北大地和更远一点的外兴安岭、乌苏里江一带确实没有进一步投资的必要。

  东北平原的确有很强的农业潜力,但是必须要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得到正儿八经的发展。

  第一,是全球气候温暖期。

  第二,是工业时代的来临。

  东北在某种意义上和青藏高原很相像,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蛮荒之地,但是这两块土地上却也曾经辉煌过、诞生过强大的地区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