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九章 我杜如晦,自愧不如!_大唐:科举之后,我被李二盯上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尝言佛,汉魏之后,象教浸兴。是由季时,传此异俗,因缘染习,蔓衍滋多。以至於蠹耗国风,而渐不觉;诱惑人意,而众益迷......”

  唐代以骈文作为公文。

  骈文,起源于汉魏,以偶句为主,讲究声律的调谐、用字的绮丽、辞汇的对偶和用典。

  自唐代以来,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,也称四六体,或四六骈文。

  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就是骈文的经典代表作。

  看到纸张行文规范的文字,杜如晦颔首许许,脸浮现出温和的笑意。

  写好一段文字,秦川提笔往砚台蘸了去,见案边站着人形,不由抬头看去。

  杜如晦笑了笑,“你继续写,不用管我。”

  秦川也不在意,蘸墨水,又继续自如挥笔,自顾自地往下书写。

  “洎於九州山原,两京城阙,僧徒日广,佛寺日崇。劳人力於土木之功,夺人利於金宝之饰,遗君亲於师资之际,违配偶於戒律之间,坏法害人,无逾此道......”

  恣肆的文词,夹带着秦川对佛门的厌恶,写得是洋洋洒洒,酣畅淋漓。

  雄健大气的文字,犹如大江东去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浪,浩浩汤汤,奔流入海,一去难回。

  身后的杜如晦看得更是触目惊心,好似眼前真的卷起万千惊涛骇浪,一浪高过一浪。

  秦川的行文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!

  作为奏疏,因为是公文,还是给皇帝看的公文,文词必定要百般凝练、反复推敲。

  可秦川书写行文,除了研墨那段时间之外,却从未停笔思考过一分一秒,可以说是不假思索。

  但整段文章观赏下来,非但行文十分规范,文词也十分凝练老道,

  这让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!

  他所看到的仿佛并非是一名十多岁的少年,而是一名身在宫中执笔数十年,公文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地步的中书要员!

  胸中翻锦绣,笔下走龙蛇。

  一篇骈文,在秦川挥洒自如的笔下,不蔓不枝,一气呵成。

  “呼!”

  秦川将毛笔搁到笔枕,抬袖擦了擦额前的汗水,拿开镇纸尺,将纸张从反方向拿起,明快地轻轻吹了几下。

  然后,微微低身,双手将纸张递交到杜如晦的面前。

  “这是学生写好的奏疏,请杜相评判。”

  此子知礼呀!

  看到这一幕,刘林甫不觉微笑,对秦川高看了几分。

  将纸张从反方向拿起,字是倒在自己那边的,但对站在他对面的人来说,字却是正的。

  站在对面的人在接过纸张后,不需要换倒方向,就可以直接观看。

  不管奏疏写的如何,此子的德行、品性,都是没得说的。

  可下一幕,却让刘林甫脸的笑容瞬间凝固了。

  两眼直突!

  杜如晦接过奏疏却没有再看,满眼的震惊转化为怅然的笑容,双手成拱,向秦川微微一礼,喟然叹服。

  “这封奏疏,我没有评判的资格。”

  “我杜如晦,自愧不如!”

  求收藏!求鲜花!求评价票!求催更票!求打赏!

  庆十一看书天天乐,充100赠500VIP点券!

  (活动时间:10月1日到10月8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