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章 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!_大唐:科举之后,我被李二盯上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漏锄,形状比普通锄略小,更为轻便,锄体中央有方孔,刃宽三寸余,刃边至中空处约寸许,是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松土除草的中耕农具。”

  看着自己画满了各类农具的试卷,秦川松了松手,不由自嘲失笑。

  好好的兴农,俨然的农学类论文,却被自己这个外行写成了《天工开物》那类科学性农具百科。

  要是被后世的农学家们知道了,怕不得笑死自个。

  秦川寻思道,“除了新式农具之外还有后世传入华夏的粮食作物也可以写,像占城稻......”

  秦川眼眸一亮。

  占城稻可是好东西,高产、早熟、耐旱的稻种,北宋时引入华夏,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。

  靠着这玩意,两宋时期可是‘苏杭熟,天下足’!

  占城稻也非常好找,占城稻只是华夏内以占城为名,实际并不只是占城一城的粮食作物,而是中南半岛各国普遍都种植的粮食作物。

  中南半岛距离大唐也近,就在大唐交州下边。

  放在汉朝之时,那片土地很多地方其实本就是华夏疆土,只是后来中原内乱,纷纷脱离了出去。

  秦川当即奋笔疾书,“南蛮之地有国,名曰林邑,在交州南千余里,本是华夏疆土,昔日汉时交州日南郡象林县,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曾在此铸柱。

  学生曾听南蛮之地的商贾说起,其国生产一种稻谷,名为占城稻,具有高产、早熟、耐旱等优点。

  不择地而生、不挑剔土壤,生长期短,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,可以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,轮番播种,且亩产量高,每亩可产两石......”

  写下占城稻后,秦川顿住了笔,脸不禁有些失意。

  他想到了红薯、土豆还有玉米

  和在明朝传入华夏的红薯、土豆、玉米相比,占城稻说实在的,根本算不什么高产作物。

  红薯、土豆、玉米,清朝可是靠着这三大作物实现了人口井喷式的爆发性增长,奠定了华夏未来的人口大国。

  可惜那三大作物原产地都在美洲,和大唐远远隔着一方太平洋

  “不过或许能找到红薯也说不定!”

  秦川心里兴起一丝希冀。

  他以前曾看过一篇科学报导,说红薯除了美洲起源说之外,也很有可能起源于亚洲。

  后世有研究人员在阿三国找到了一些5700万年前的旋花科叶片化石。

  研究结果显示,包括红薯在内的旋花科番薯属植物可能起源于距今6500万~5300万年的古新世时期,起源地属于当时的东冈瓦纳大陆,而这个地方现在属于亚洲。

  反正到时候是肯定会派人去找占城稻的,要是万一顺便找到了红薯呢。

  理想总是要有的,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。

  答完五道时务策之后,秦川将五份试卷检查了一番,然后向监考官提出了交卷。

  和后世高考一样,古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