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一十一章 双刃剑_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有的土地不仅持续贬值,还要亏损。”

  “但那样做也会伤害到自耕农的利益,损害到朝廷的利益。所以不到万不得已,还是不这么做。那其它方法呢?工业化后生产力再次提升,海上贸易,完全可以从交趾运输粮草回来,农业势必会有所下降。”

  “可这样也会形成一个悖论,那就是如果不先用农业补贴工业,工业就不能发展。工业不能发展,那就不能用工业补贴农业。所以在工业化未实施之前,还是不能撼动地主的利益。”

  “如此朝廷最希望的就是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,说动那些地主,让他们把自己的钱拿出来,投资一些利于国家建设的事业,促进工业的发展。不然即便是动刀动枪,把他们杀了,财产收为国有,依旧会少很多资本出现。”

  “何况很多地主都是大宗族族长,如果把他们都处理了,族群部落就会面临分散。农业体系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动荡,这对需要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宋朝廷来说,并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
  现在的赵骏也早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知道喷大宋的愣头青。

  虽然大宋确实需要剪除国内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,以此尽量削减地主的数量。

  但这就并不意味着要把地主全部铲除。

  原因有多方面。

  首先是大地主财产丰厚,别看损害了他们的利益,可不动产加上存储的资金,很多名下拥有数万亩田地的大地主,不能说是富可敌国,那也能称得上家财万贯。

  如果朝廷引导让他们把钱拿出来投资工业建设,显然要比直接杀了他们,杀鸡取卵要强得多。

  其次是很多地主,特别是南方的地主往往都是一个大宗族的族长、官员近亲家属或者庞大族群的话事人。

  他们的权力往往能够决定一个族群成员的生死,宗族虽然是糟粕,可很多事情也不能全看一面。至少在生产力上,宗族还是有凝聚力。经常农具共用,互相帮扶,提高农业发展。

  要是一次性全都打碎,让族群成员全部变成自耕农,那么不管是在凝聚力上还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上都会差很多。

  而且古代农民生产工具往往都比较缺乏,打散之后没有宗族帮衬给予,底层自耕农很难借到农具。

  这一点我国建国初期是有过这方面的困扰,所以在吸取教训的情况下,赵骏并没有全盘否定大宗族的意思,只是慢慢化解,一步步过度到工业时代,让他们自然消亡。

  如此一来,既能维持住了面前的局势,还能等以后生产力上来之后,就不用担心宗族这个阻碍社会进步的毒瘤依旧存在。

  因此在面对地主的安置上,他主要有两点。

  一点是希望地主顺从,乖乖让利,朝廷允许他们继续当大地主,只是利润要比以前少一些。

  二是如果不接受利润减少,那朝廷也会帮助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