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三十三章 马拉城(1)_唯我独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距离预设桥梁2000米外,一个新的“西马市场”.

  它的位置是妥协产生的,没有廖缶等人要求的那么远,也没有俞伟超等人要求的那么近。当然,出售的物品与价格是绝对令人称道的。

  “西马市场”是常见的批发市场的模式,两层的小楼外加一层的活动板房就构成了一家店铺。每家店铺的面积都超过300平方米,下层经营,二层既可做店铺亦可做成办公或休息的地方,活动板房则是就近的仓库。这样两条并排的街道就组成了市场的一期工程,容纳总计20名商家。

  虽然数量上很少,但20间店铺出售的物品种类是要超过马来城数百商家的。陈易曾经送至西大陆的运动服、解放鞋、胶鞋以及金属锅,锋利的小刀只是“西马市场”内的普通货色,更专业细化的民用产品成了市场内主流。皮质手套给骑手用很舒服,纺织手套适合步兵用钝器,厚厚的棉布手套能端极热的锅……舒服的丝质或棉质内衣,防水鞋,塑料运动和针织面料鞋继续受到马拉城邦的村民欢迎……廉价的蚊帐和洗衣粉则是行商们抢购的焦点,也不知他们将之送到了哪里……软金属制作的扳指得到了弓箭手们的一致好评,其实大多数买得起它的都是城中的贵族子弟……

  作为一个偏远的城邦,马拉城并非是商业城市,数千年来千篇一律的手工制品称得上是成熟耐用,这使得居民新购入商品的**大大降低……“西马市场”就不同了,商人们出售的新鲜玩意,不仅减轻了劳动负担,最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家庭收入。

  虽然马拉城的元老会颁布命令,禁止城中居民前往西马市场,神庙的祭祀也在城中大肆宣传,可信仰金钱的商人们,可不会在乎元老会。

  事实上,当学员中曾经做过小摊贩的黄伟成为了“西马市场”的直接负责人后,他的首要政策就是:将“西马市场”变成马拉城的批发兼营零售市场——这是他在江北做小贩的时候就有的愿望,如今不仅实现了,而且还相当符合眼下的情形。

  批发和零售形成了巨大的差价,行商们要赚取成本50%左右的利润,坐商们要赚取成本30%左右的利润,最终到了店铺中,就涨价了100%……不管其他城邦的人是如何看待此问题的,对于马拉城内的消费者而言,出门3公里并摆渡至西马市场,就可以用二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不少的好东西。若是稍稍多带几件兜售在市场上,等于是白捡的……

  仅仅两周时间,西马市场的活力就被激起。

  自从陈易出现在运村附近后,来自各地的行商就将江宁货销往了马拉城,甚至更遥远的城邦。只是由于陈易本人懒得购进类型不同的商品,才显得“江宁货”以衣物、鞋帽以及金属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