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56章:出兵_从提AK47到三国种田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怎么得到赏赐,这可都是需要军功才能得到的。

  一切以军功论,他们要是没有士气战心才是见了鬼。

  带兵赶路其实是很枯燥的事情,至少不会有乐趣可言,探路有手下安排斥候去做,安全绝对有保障,何况现在还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,被人设伏这种事也不是随便就能遇到的。

  在赶路期间赵泰就在想一件事,或者说这事他早就在想了。

  军队灵魂。

  古代绝大部分情况下军队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战,打仗又有什么意义,他们都是听命行事,根本目的是为了有一口饭吃,在赵泰这不止有饭吃,还有军饷拿,那从军的意义就变成了拥护赵泰,当兵拿饷。

  这样似乎也不错,但却缺了灵魂,军队如果没有灵魂,他们就不知道为什么而战,光是拥护赵泰这是不够的,总有淡化的一天。

  那意念就极其重要,军队还可以更强,而且也需要一个意念来约束他们,也就是俗称的给军队上一层保险。

 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意念层度上的约束,毕竟军队人数多,也是武力的绝对巅峰势力,用武力来管束武力肯定行不通,自己镇压自己,自己打压自己?

  变法之前是为了吃饭,那变法之后能做的可就多了,某个时期的那种军队意念完全可以照着搬,为天下人而战,这就是意念。

  不止是意念及道德,还得加强士卒跟百姓的联动。

  毕竟在那个国家成立之前,古代军队跟士卒似乎并不是很受人待见,百姓见到就怕,也跟士卒的作风分不开关系。

  而且很多时候士卒都有一些蔑称,那可不是什么好的词汇。

  所谓士卒跟百姓团结,那就是军队能在任何时候都能站在百姓的立场,而百姓也能尊敬士卒,彼此间形成共生关系,而不是听到军队来了就怕,那是恶势力,心虚的人才应该怕的,不是百姓。

  而赵泰早就抄了一些军纪应用到自己的军队之中,进军常山的时候对百姓秋毫无犯,去幽州的时候也是如此。

  百姓能踊跃从军也是基于此点,那都是看得到的影响。

  士卒跟百姓的团结已卓有成效,就常山而言,百姓见到军队士卒是没那么害怕的,因为他们知道军队是帮他们的人,不是害他们。

  就赵泰实行的军纪并不是什么秘密,百姓不说全部记得,但也大概知道。

  现在而言还没有人大胆到因为军纪而把士卒帮他们视为理所当然,甚至颐指气使的现象。

  可时间久了肯定会出现,那就得在军纪的基础上给士卒赋予一种实际地位,还有各种层面上的地位。

  就跟某个时期尊敬士卒是一样的,这就得把制度更加完善,提高军队跟百姓的觉悟才行,这并不容易,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
  只要把这些做出来,赵泰在带军出征的时候也不用那么干巴巴的了。

  就是那种想说的,说出来会很突兀,军队士卒也不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,牛头不对马嘴的岂不是很尴尬。

  而其他的好像又没什么好说的,他总不能说打了胜仗赏钱赏女人,赏房赏地吧。

  军纪跟变法在那放着,说这些难道是他要跟自己对着干?

  所以这次出兵后,就必须把军队的意念觉悟,还有军魂给立起来,一切向某个时期靠拢,却又有别于那个时期。

  那这人才缺口就更大了啊,做思想工作的人员,或者称呼为参军,首先他们的觉悟就得过关才能派发下去。

  光是培养这些知识分子就需要不短的时间。

  赵泰一边行军一边在脑海里进行规划,直到半天后到达赵县他才从思绪中挣脱出来。

  这里跟常山郡后方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象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